搜尋此網誌

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

像地球一樣的心:一個以層次的方式看待心的方法

「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燄,諸行如芭蕉,諸識法如幻」
--雜阿含經

以下文章,我想講的是一個假說。關於跟心有關的一個假說,從某一個觀點去描述心這件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事情的假說。實際上心不一定是這個樣子的,只是用以下的文章去形容心,讓心能夠更方便的使用。


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,亞伯拉罕·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《人類動機的理論》(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)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。這個理論有3個基本假設:
 
   1. 人的需要影響他的行為。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,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。
   2.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,從基本的食物和居住到複雜的自我實現。
   3. 當人的某一層的需要得到滿足後,才會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。 
 
 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,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
 
(1)    生理上的需要。
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,包括飢、渴、衣、住、性的方面的要求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,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。

2)安全上的需要。
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、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、避免職業病的侵襲、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。

3)感情上的需要。
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。一是友愛的需要,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、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;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,希望愛別人,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。二是歸屬的需要,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,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,並相互關心和照顧。

4)尊重的需要。
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,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。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。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、能勝任、充滿信心、能獨立自主。馬斯洛認為,尊重需要得到滿足,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,對社會滿腔熱情,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。

5)自我實現的需要。
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,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、抱負,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,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。
 
 
由馬斯洛的理論加以擴充。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假設:就像洋蔥一樣,心是一層一層的結構,由內而外像一個球體一樣,越內層所發出的意識型態越單純,越外層所發出的意識形態越複雜。例如說,當最內層的核心發出餓這個想法,傳到第二層可能是有點餓,第三層是我想吃義大利麵,第四層是現在吃好嗎?還是等下吃?,第五層是我吃不到東西我好生氣。也就是說越外層越是情緒化。
 
我想把心比喻成地球,心跟地球其實是很相像的,越往外層越複雜,於是地球和心的表面都有高山,海洋,湖泊等等不同的風貌。越往內層越簡單,最後只是一個單純的核,內層一旦有了什麼變動就會一層一層的影響外層。

又由於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,心也不一樣。所以雖然都具有高興、難過、悲傷、快樂、飢餓、感性、理智種種一樣的特質。就像一個星球都具有、鐵、碳、鎂等等元素。但是由於每個人心的組成各自不同,就會發展出不同的面貌。就像星球的長相也各自不一,有地球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、類地行星、類木行星、彗星等等。
 
所以每個人的心組成的基本材料都相同,你兇某一個人而他會生氣。你對某一個人好他會覺得你這個人不錯。但是由於每個人又是獨特的個體,所以組合出來的型態也就不一樣。因此每個人的個性都有所不同,有的人樂天,心的外表就長得平滑圓潤。有的人憤世嫉俗,心的外表就長得崎嶇不平。

從以上文章得知以下幾點:
  • 心可以看做一層一層的架構。

  • 越裡層意識越單純,越外層意識越複雜。

  • 裡層的意識會影響外層,一層一層傳播出去。

  • 每個人的心成分相同,但是型態各自不同。

經過以上的假設以及比喻,我們來談一個使用心的技術,如果心可以一層一層的隔開獨立思考,那麼有他心通的無形或是人,在那個當下就可能只能探測到你外層的思考,而無法了解你內層的思考。當然啦,如果對方的他心通能力很強,他也許就能探測到你比較內層的想法。所以使用這個技術是因對方而異。
 
這個技術是我幾年前想出來的,當時有和幾個朋友談過。這個技術其實有很多缺陷,它只適合心思複雜的人,而且使用起來很辛苦,因為一次要同時獨立思考,難以持久。後來我有體會到一個更好的方式達成更好的效果。以上的方式我捨棄不用了。


除了用層次的方式控制心,其實還有像是將心(意識)分成兩個部分的方式,如此則可以達到分身的效果。還有純化心(意識)將心所有各種層次通通一以貫之,如此控制則變化更奧妙。


那麼....有機會再說明了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你或許對這些內容有興趣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